试用过Idvert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一键筛选COD素材是我们工具的一大特色,很多人都只关注了COD的素材样式,但其实除了单纯的素材参考,我们也是能在里面挖掘到很多商机信息的。
1 J' M7 [) d0 P/ m' O! c
比如下面这个广告,很明显是投放在台湾地区的中医药祛斑广告,广告言简意赅,带有一定的诱导性。 h( O5 o( T, a$ N) D* b
( b3 ]+ a* f/ D& S J0 d/ C" F# A5 s; c
+ Y0 Q+ M2 O w' r! P, H' E7 j9 J3 _# b5 \
可能看完图片和文案等投放数据你就觉得差不多了,其实只要你多花点心思就会发现,他们的LP是暗藏玄机的。
& g X1 l# G1 ^
我们从不同地区登录,点击LP看到的是不同的落地页。比如香港线路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老中医祛斑霜,而英美线路看到的则是卖的女包。 ; v, o$ |) e5 m# x: V$ t. X+ Y
9 S2 R' u$ F N0 x$ l
是不是有点神奇呀?很明显,这个卖家只对目标投放地区的受众显示该商品的页面,而非目标地区的则用其他商品页替代,至于卖家是做了cloak还是什么其他高科技手段,就需要各位大神自己去琢磨了。
$ e4 m1 `4 n- L7 Z# r8 {, ]
除此之外,我们还发现一个小秘密。
' h3 k) ?% v" Y2 F) ]- h
按理说Facebook是不让创建和投放仿品的,而我们在Idvert上依然能看到很多广告主依然肆无忌惮的进行着投放,是有什么玄机呢?
+ r: e% r% Y+ T7 H
9 A( N B7 y. o
很明显,上面几个都是大牌产品的图片,但是价格却远远低于正品的价格,仿品无疑了。
" H2 t$ t4 |% J5 Q
再来看他们的文案,都没有出现品牌的名字,而只是对商品进行了比较宽泛的介绍,比如“明星同款”“今年流行”等,也许这也是广告主们投放仿品而没有被封的套路之一?
5 |+ E! ^$ ^0 ?7 Q# D* h. u( v
同时,也可附上一些限时特价的信息来吸引购买。
, S! o; j5 m) K6 `$ j' ?, J
# T5 o. [5 N8 s2 H% h3 ^
虽然广告没有明目张胆的说品牌,但是落地页却是直接放的品牌的资料信息,当然,有些卖家的落地页也依然没有敢张扬品牌。
0 U3 V8 I+ n' @- @' o
; J5 l0 c6 B- ]- Y9 z5 M0 X
追踪到广告主的主页发现,该广告主顶着医药类的头衔和头像,一直卖的是鞋包类的产品,正儿八经的挂羊头卖狗肉,也许这是规避封号风险的套路之一。
! M- g4 m$ Z! i$ _# t* o9 O: q ' n, G& l$ c% }8 B0 ~6 |
同时,广告主在主页创建初期放的也都是一些网络热门视频,并没有直接开始卖产品,所以前期养号也是必不可少的,让主页减少营销的嫌疑。 2 ]0 V Y' @4 _7 w8 Y
* ]0 U2 W; g3 j+ L# x& V6 f
COD卖货之路不容易,如果想研究大卖的卖货套路,欢迎来Idvert来慢慢钻研吧。
. v$ q) r f9 ]! f+ c4 U" ~5 e ! L6 |; B/ z; s, s' ?
免费注册入口:https://uat.idvert.com/channel/32850/?inviteId=32850% N; i( q5 B; n2 B( s" o
% g3 U% y( Y8 a! A
5 P2 U; |. N7 B& ~7 D
$ i; Z$ g" ?9 X: b! G 7 f* _: S" o6 O
; E) P' J, P0 O: ]3 W0 G) M5 D9 X
|